看見三一八學運:公民運動影像集
Films
性質:劇情片
片長:133分鐘
導演:詹姆斯‧麥克道格(James McTeigue)
分級:輔導級
適齡:高中以上
語言:英語
影片介紹:這部電影改編自艾倫・摩爾(Alan Moore)、大衛・勞埃德(David Lloyd)的同名漫畫《V怪客》,故事背景設定在2020年左右的倫敦,其時英國由集權政府統治。電影以女主角艾薇・哈蒙德(Evey Hammond)的遭遇為中心,從旁觀的視角敘述戴著蓋伊・福克斯(Guy Fawkes)面具的神秘人士V的政治/復仇行動。被政府視為恐怖分子的V透過爆破行動與滲透國家媒體,瓦解政府在人民心中的權威形象,並煽動不滿獨裁統 治的人民挺身而出,暗示將於示威遊行當天摧毀國會大廈。《V怪客》透過虛構故事揭露統治者達到鞏固獨裁政權的手段:挟國家機器賦予的軍事武力、警察網絡、 法律制定與解釋,進一步掌控媒體、教育進行意識形態的生產及再生產,有效率地消滅異己,甚至可以輕而易舉地透過製造恐慌,在重建秩序的過程中確立政府的神聖合法性。V怪客採取的策略,即是鬆動政府穩定維持已久的社會秩序,並試圖將部分真相散播出去,刺激大眾對獨裁政權隱忍已久的不滿情緒,以煽動而富理想性的口號,喚醒全體國民的公民意識。V怪客在電影中以面具掩飾身份,即象徵他對政治、公眾事務的介入,並不專屬於有名有姓的個人,而是國家、社群裡任何一個 「人」都可站在這樣的位置上,產生影響力、改變現況。「面具下面不只是血肉之軀,而是一個理念,理念是刀槍不入的。」這句話道出了公民社會中,意識覺醒、 觀念生產、論述建構的重要性,「思考」永遠是人民制衡統治者與國家機器最強大的武器。
性質:劇情片
片長:125分鐘
導演:卡嘉馮迦納(Katja von Garnier)
分級:(待查)
適齡:國中以上
語言:英語
影片介紹:《女權天使》由美國HBO製作,改編自美國性別平權運動。故事背景是1917年的美國,愛麗絲・保羅(Alice Paul)與露西・伯恩(Lucy Burns)等女性平權運動人士,為爭取女性投票權,遊說國會、製造輿論、上街抗議甚至為此入獄,最終迫使國會於1920年8月26日通過修正案,讓女性 獲得與男性同等的投票權。在生產近代人權觀念的歐美國家,男尊女卑的傳統性別框架性使得人權論述必然以男性為中心,女性處在受男性宰治的弱勢位置上,基本 人權與公民權總是遲到。在《女權天使》的故事起點1917年,紐西蘭、芬蘭、挪威、蘇聯等國皆已賦予女性投票權,將較之下,美國女性的投票權仍待爭取。身 為參議員的妻子,愛麗絲・保羅(Alice Paul)擁有的社會、經濟與知識資本,都是她在女權運動中得以遣調的重要武器。電影中最有趣的,莫過於男性政治家在面對這群頗有社會地位因而不容粗暴對 待的女性時,持續以集體利益為由懸置問題,並在各種治理手段上迂迴地維護父權結構的穩定。歷史課本上一句簡單的陳述:「1920年美國婦女取得投票權」, 顛覆的是父權意識盤根錯節的傳統社會與政治體制,這群女人在社會運動中的細膩操作,展現了知識份子在實踐理想時必備的堅毅與智慧。
性質:紀錄片
片長:34分鐘
導演:Mi BALKESTAHL, Sepideh ABBASZADEH, Adrian RINGSTROM, Arvid BERGMAN
分級:保護級
適齡:高中以上
影片介紹:種族、性別平等的理念倘若與社會大眾既有價值觀牴觸,看似崇高、充滿理想性的憲法如何才能避免成為空洞口號?南非雖然在前總統曼德拉的領導下,訂立了強調平等的進步憲法,但父權結構的根深柢固與主流的基督宗教結合,使得同性戀者的處境仍舊十分不利——特別是女同性戀。《南非彩虹高高掛》記錄了南非 一場同志遊行的發起、論述與實踐。在沿襲性別二元對立框架的社會中,男尊女卑觀念更因虔誠的基督宗教信仰,擁有至高無上、不容質疑的合法性,顛覆傳統女性形象的女同性戀及其行為,勢必會強烈衝擊社會大眾堅信不疑的道德價值。面對這群跳脫傳統性別框架的女性,男性為了維持自身在性別權力關係的優勢地位,往往採取暴力手段,強迫女同性戀服從父權結構對女性身體的宰治—— 你們擁有女性身體,與另一個女性戀愛是僭越男性權利的行為,因此,我要透過暴力(性交)喚醒你身為女性的責任與義務。導演以大量的訪談呈現女同性戀、性別研究學者、一般大眾對女同性戀的看法,並記錄了一群運動者如何小心翼翼卻堅定不移地準備一場反對性暴力的同志遊行。對比台灣一年比一年盛大、顯眼的同志大遊行,這場發生在南非的性別平權運動規模小得多,道具、裝扮也簡單素樸,但仍展現了他們挺身與性別不友善社會溝通的勇氣。
性質:紀錄片
片長:120分鐘
導演:傅榆、王佩芬、陳育青、蔡崇隆、蔡靜茹、黃兆徽、李家驊、李惠仁、周世倫
分級:保護級
適齡:國中以上
語言:國語
影片簡介:(摘自官網)
318太陽花學運發生至今,已超過20天。4月7號的這天,學生領袖宣布將轉守為攻,從守護民主的議場走出,開始播下更多的種子。
為了紀錄這個台灣有史以來影響層面最廣的公民運動,紀錄片工會在326發起「太陽花學運影像紀錄計畫」,希望以影像工作者的集體力量,深度紀錄這個發展中的歷史事件,呈現出有別於主流媒體報導的人民記憶。
性質:紀錄片
片長:112分鐘
導演:江偉華
分級:普遍級
適齡:高中以上
語言:國語
影片介紹:2011年11月,中國官方代表陳雲林來台參訪,許多反對兩岸統一的台灣人民走上街頭,卻在試圖向陳雲林表達國家認同的過程中,遭受國家機器對言論與人身自由的嚴重剝奪——人民甚至連揮舞中華民國國旗都不被允許。相關影像透過網路與新聞媒體快速傳播,致使一批教授與學生走出校園,在11月6日聚集於行政院門口,表達對國家箝制人民集會與言論自由的不滿,並提出修改集會遊行法的訴求,隔天,在遭到警方強制驅離之後,這群人轉進自由廣場,展開為時超過一個月的學生運動。這是片名「廣場」的由來,是野草莓學運的開端,是在野百合學運之後,台灣新一波青年社運份子崛起的關鍵時刻。導演江偉華除了以冷靜的鏡頭記錄學運的重大事件、行動與集體決策過程外,更透過訪談呈現個別參與者來到廣場的理由與對台灣政治的思索。投入這場學運的學生,多成長、受教於解嚴後的台灣。未曾經歷過權威統治的時代,學運第二天警方在行政院門口的強制驅離行動,可能是他們首次親身體驗國家機器的暴力。他們也是網路世代,擅長於網路媒介散播、截取資訊,許多人更是在看了PTT的轉貼文章與Youtube的影片而來到集會現場。他們知曉上個世代的野百合學運對台灣民主的意義,但站在歷史的後浪上,他們選擇創造嶄新的社運模式,實踐從學院課堂中習得的民主價值,並透過新興的無線網路與即時平台分享集會實況,突破空間與主流媒體的限制,建立暢通的、屬於自己的發聲管道。這場學運不止反映了台灣社會在兩岸議題、媒介革新、知識生產等方面的變化,更宣示了新世代公民意識的覺醒,確實,野草莓學運以降,我們也看見許多受這場運動啟發的年輕人,投入各類社會運動的矯健身影。
性質:傳記片
片長:132分鐘
導演:盧貝松
分級:輔導級
適齡:國中以上
語言:英語
影片介紹:
本片為緬甸民權運動領袖翁山蘇姬的傳記電影。翁山蘇姬出身軍政世家,父親昂山將軍在緬甸獨立運動中與英國政府談判,期望推動民主政治的他卻因政治 鬥爭遭飽受派政敵暗殺,翁山蘇姬投身民主政治運動,與其父在緬甸建國史上的特殊地位有關。1988年,為照顧瘋病的母親,翁山蘇姬告別丈夫麥克・阿里斯與兩個兒子,從英國返回緬甸。其時,緬甸人民正因反抗軍政權的示威遊行,遭受警察與軍隊的血腥鎮壓。許多知識份子曉得翁山蘇姬歸國,紛紛前來遊說翁山蘇姬挺身而出,領導緬甸的民主化運動。導演盧貝松由此切入,除了刻畫翁山蘇姬的政治行動與思考外,亦把握她的私領域——人妻與人母身份,呈現政治領袖在為民主理 想奮鬥的過程中,遭遇的雙重困境。然而,公、私領域有時並非截然對立、矛盾。作為亞洲第一位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女性,翁山蘇姬的丈夫在她受到軟禁時,不斷爭取國際對翁山蘇姬的認可,正是私領域關係發揮公共力量的明證。電影英文原名強調翁山蘇姬的女性身份,或許正是要與這種帶有顛覆父權社會框架意味的敘事相呼應。當然,電影裡最具煽動性的段落,莫過於翁山蘇姬以柔弱的女性身體,堅定而勇敢的迎向手持槍彈威脅她的男性軍官。我們固然都同意,女性要投身政治並發 揮如此影響力著實不易,但這部電影似乎更願意提醒我們,每個參與政治、社會運動的個人,其多重身份與脈絡層疊展開的張力,往往更是使之顯得偉大且動人的原因。
性質:劇情片
片長:106分鐘
導演:楊雅喆
分級:輔導級
適齡:高中以上
語言:國語
影片介紹:本片主角是成長於八〇、九〇年代的兩男一女。他們的青少年階段恰值台灣初初解嚴,外面是因民主化而充滿騷動的大環境,他們內心剛萌生的情愛也蠢蠢欲動。社會動盪與個體不安的疊合,讓學運不只是一場台灣公民化運動,愛與性也不只是純粹的男女私情。畢竟,革命與愛從來都是老掉牙的命題,學運的人際網絡本身就提供情慾流動的機會,而私底下的愛欲關係也隨時可能牽動運動走向。楊雅喆以上個世紀末的野百合學運為素材,描述大時代下青年男女的自我追尋。公、私領域彼此糾纏,既象徵又直接影響了這群男女的自我建構、認同與定義,而這也正是他們在公共事務參與上,展現出有別於(成長於威權體制的)上個世代公民意識的關鍵。那樣的時代,造就了那樣的心靈,進一步影響、塑造了我們如今看見的社會。在太陽花世代逐漸成型的現在,《女朋友・男朋友》反映的固然已是過去的時空,但作為公民,作為社會運動可能的參與者,電影裡自我與時代的相互定義與建構,仍舊足以鑒照觀者自身。
性質:紀錄片
片長:53分鐘
導演:傑夫‧丹尼爾
分級:普遍級
適齡:國中以上
語言:維吾爾語、英語
影片介紹:本片是澳洲電視台拍攝的紀錄片,描述新疆獨立運動領袖熱比婭・卡爾德(Rabiye Qadir)面對中國政府的種種打壓與報復手段時,妻子、母親、政治人物的多重身份如何使她舉步維艱,卻又無法澆熄她對維吾爾民族的深切熱愛。從一介商人轉向政治人物,進而成為疆獨領導者,熱比婭曾設立慈善機構鼓勵女性從商,並陸續擔任全國政協委員、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工商業聯合會副主席等職務。1999年被捕入獄,因「向境外組織非法提供國家情報」罪名獲判8年徒刑,而後在2005年以「保外就醫」名義前往美國,自此展開新疆人權、民主與獨立運動。《愛的十個條件》除了記錄熱比婭在疆讀運動上的努力,也提到熱比婭留在中國的親人——11名子女,他們因母親被冠上恐怖分子罪名而遭受中國政府各種打壓。遠在他鄉的熱比婭明白這是中國政府對抗、報復自己的手段,於公她必須堅強以對,然而於私,作為母親的她實在難以承受情感上的重量。當我們為了民族獨立的大命題,聚焦投身政治運動的小個人,勢必得看見熱比婭所承擔的,民族之愛與血緣之愛衝突的艱難。本片在2009年墨爾本國際影展播放時,遭遇中國打壓與親中分子的抗議,但澳洲政府仍堅持讓影片如期播放,熱比婭也順利參加首映會。而這些衝突,反倒成為本片的有效宣傳,引起更多人對電影與疆獨議題的關注。